楚清明辞职的态度异常坚决,没有丝毫转圜的余地,任谁都看得出,他不是在虚张声势,而是动了真格。
台下的葛洪,心中狂喜,万分激动。
他万万没想到,楚清明竟然如此菜鸟,受不得这点委屈,直接选择了最愚蠢、最决绝的方式。
换做是他,他定然不会轻易离职,他会选择虚与委蛇,接受岗位调整,先保住级别和身份,蛰伏着,以待将来。
毕竟,留得青山在,不愁没柴烧。
他楚清明,终究还是太年轻,太意气用事了!
主席台上的梅延年,心情却与葛洪截然相反,他非但不喜,反而心头一沉,感到一阵棘手和烦躁。
楚清明此举,直接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。
要知道,一个县委书记,尤其是任职未满一年的县委书记主动请辞,绝非小事,会引发以下一系列麻烦的程序和审查。
其一,任职稳定性审查: 根据干部管理规定,县委书记作为一方主官,任职未满一年,原则上不得辞职,以保障地方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。楚清明此举,本身就触碰了这条红线。
其二,组织部门质询: 省委组织部必然要介入,详细调查其辞职的真实原因,是否受到不公正对待,是否存在其他隐情。
其三,影响评估: 需要评估其辞职对枫桥县班子稳定、工作开展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。
其四,舆论关注: 一位年轻县委书记突然辞职,极易引发外界猜测和不必要的舆论风波。
梅延年作为市长和楚清明的顶头上司,他绝不想把事情闹到这一步,这与他温水煮青蛙、平稳拿下楚清明的初衷严重不符。
想到这些麻烦,梅延年立刻换上一副更加“恳切”的面孔,语气沉重地劝说:
“清明同志!你的情绪我们理解,但辞职绝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!你这是在赌气,是对枫桥县几十万百姓的不负责任!如今,你任职未满一年,组织上培养一个干部不容易,怎么能因为一时挫折就撂挑子?我们刚才讨论的岗位调整,也是出于保护干部、促进工作的考虑,绝不是要否定你的全部成绩。你先冷静下来,我们再从长计议!”
梅延年这番话,看似苦口婆心,实则是想把“楚清明因军令状被迫辞职”的舆论,扭转为“楚清明自己意气用事、不负责任主动辞职”。
如此一来,他就能将自己和市政府从中摘干净,避免落下打压同志的恶名。
其他几位副市长见状,也反应过来,纷纷出言“挽留”,语气与之前的咄咄逼人判若两人。
冯启政笑了笑,说道:“清明同志,梅市长说得对,意气用事要不得!工作中有分歧很正常,大家都是为了公事,说开了就好嘛!”
赵德明附和道:“是啊,清明同志,你的能力大家有目共睹,枫桥县的工作也并非一无是处,遇到困难就辞职,这可不是担当作为的表现啊!”
张大忠摸了摸鼻子,说道:“清明同志,三思而后行啊!岗位调整是正常组织程序,而辞职的性质可就完全变了!”
其实明眼人都知道,这几位此刻的劝解,并非真心实意,而是被楚清明的决绝吓到了。
而他们之前敢拿军令状说事,只是笃定楚清明会屈服于压力,接受调整,万万没想到对方如此牛逼,直接掀桌。
毕竟,军令状本身就不符合严密的组织原则,若真逼得一位县委书记因此辞职,他们谁都担不起“迫害同志”的罪名,传出去将是巨大的政治污点。
然而,面对这些迟来的劝解,楚清明丝毫不为所动,他再次站起身,语气冷硬如铁,没有任何商量余地:“多谢各位领导好意。但我意已决,这个县委书记,我不当了。现在就请组织批准我的辞职请求。”
梅延年见他油盐不进,心头火起,那点伪装出来的耐心也消耗殆尽。
当即,他脸色一沉,带着一丝愠怒:“好!既然你楚清明执意如此,那你就自己去省委说吧!市政府会如实将你的请求上报!”
“放心,散会后,我会直接去省委。”楚清明平静回应,仿佛只是去办一件寻常公事。
梅延年心情被彻底败坏,再也无心主持会议。
楚清明毕竟不是无根之萍,背后站着薛仁树省长、省委组织部长、省委宣传部长等一众省委大佬。
他若真铁了心辞职,其引发的波澜绝不会小,自己此次虽然占了“理”,但后续如何发展,是否会引火烧身,实在难以预料。
想到这些潜在情况,梅延年就只能强压着烦躁,草草的过了几个早已准备好的市政府议题,便宣布散会。
会议在一种诡异而压抑的气氛中结束。
楚清明走出会场,无视身后各种复杂的目光,第一时间拨通省长薛仁树的电话。
“省长,我是楚清明。我刚才在全市经济工作大会上,正式提出辞去枫桥县委书记职务。”
电话那头,薛仁树似乎并不意外,只是平静说道:“知道了。你来省里一趟吧。下午省委刚好有个临时常委会。”
“好的,省长,我马上出发。”楚清明没有多问,挂了电话,便带着方圆,径直乘车驶向高速公路,奔赴省城。
一场由梧桐市掀起的风波,此刻,正迅速向着省委层面蔓延。